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李晓东:中国建筑存在审美不自信现象

“CC讲坛2014-2015年会”于2015年5月22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

新浪财经讯 “CC讲坛2014-2015年会”于2015年5月22日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出席并演讲。李晓东表示,中国社会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封闭、自我保护,在意识形态上呈现对审美非常不自信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表现出来的是在艺术作品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它有很强的倾向性。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晓东:

几个礼拜以前,我去了一趟世界上最小也是最富的国家,叫列支敦士登。我去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感觉,就是好像把我带回到了我们的宋代,宋代的风景画里面所展现的一个场景就是天人合一,我们中国美学里头曾经是一个以素为美的这么一个国度,就是在汉代的时候,在《易经》里面,我们就曾经说过庄姜夫人讲这个叫“素以为绚兮,锦衣素裹”,里面是锦衣,外面是素裹;我们强调的是白壁无咎,白壁无咎所讲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当质地很好的东西你不用去装饰它。

可是呈现在给我们当今社会里面的这个建筑都是这么一种场景?这是两年以前网络上评选的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这个是从哪儿来的?今天我们也在讨论这个,习主席也讨论这个奇奇怪怪的建筑。这个是我们为自豪的高大上的上海,我们也经常以这种来示人,给世界说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很先进的国家。

这个东西从我们最官方的建筑,从世博会到我们最近的APEC,呈现出来都是给大家要端着在那儿放不下的这么一个场景。我们近处看中国的时候,中国呈现给大家的其实有很多问题,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城市化发展非常快,到了后现代时我们还没有经历过现代化,所以这个差距是非常之大的,这个差距使得我们在城市化进程当中选择了很多我们没有进行深入反思就直接套用的一些案例,这些案例产生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些东西。左边那张是我们以前传统社会里面对文化对土地、对我们的环境尊重的一种态度,右边呈现的是现代生活里常见的一种生活场景。

中国社会最早地认识到我们中国不过是另外一个文化、另外一个国家的人应该是梁启超先生,他当时去日本留学,他在日本反看中国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中国不过是另外一个国家,在这之前,我们所有中国人都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外面叫蛮夷之邦,我们要以文化之,这种中心论使得我们心态非常保守、非常之固步自封。梁启超试图改革,回来,但是他没有成功,后来又被流放。后来,我们又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封闭、自我保护,主要是在意识形态上呈现出一种对艺术创作、对审美非常不自信的一种状态。世界各地对中国的了解就是毛的中国,毛泽东就是基本上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思考者、一个思想者,为所有人去讲述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差距反差是非常大的。

等到了1976年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当突然静起来的时候,突然要准备开放的时候,突然像变成一个衰老的病人一样,都不知道往哪儿走,然后政治不明确的这个背景之下,邓小平讲过叫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有了电视了,但是没有内容,因为这个软件和硬件的过渡时间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1980年有一个星星画展,星星画展里有一幅画当时震憾了很多人,因为当你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时候,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突然真实放大了很多倍以后,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种很震憾的事情。这个是罗中立的一幅画叫《父亲》,在这幅画里,他所呈现的这些细节,包括手指头盖那些脏的污渍都没有任何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是一种很震憾的艺术表达。然后出现的是就我们开始改革,开始重新建立我们的建筑景观,这时候大家所看到的是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城市要发生变化,我们的这个文化要发生变化了,怎么变?不知道。

上世纪到现在出现的最多的就是这个对吧?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办呢?我们找大师来,国际级的大师就是贝聿铭先生,可贝聿铭做了一个乡土的中国建筑(5.730, -0.01, -0.17%),它并不是现代的,当时给我们甲方也是领导们去看这个方案的时候,当时他们很失望,因为他们希望这是个当代的中国建筑,而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建筑,但贝先生当时解释说:在你找到当代的路之前,你先要找到你自己是谁,也就是你自己的认同感是什么?但这种认同感是从符号上从形式上找到的一种感觉。于是在这之后,中国建筑创作几乎走了将近20年一个由从形式上去找跟中国这个大的概念一个认同感的这么一个道路,包括我曾参加过的一个项目,很多了,我们大家可能在外面都会看到那种白墙灰瓦或者是这种中国符号式建筑。建筑创作变成了一种选择题,要么当代要么传统,要么东方要么西方,但是建筑本来是应该是一个论证题,你该从问题出发寻找答案,从而更准确地去表达你对一个问题的解答。就像一个系统里面同时出现两个系统,这就是我们中国当代建筑的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这个是法国的艺术家在六几年时尚杂志上的作品,一个东西方两个最偶像级别的人物放在一张脸上的作品,我们的中国建筑也变成了这样子,它是一种混搭,这种混搭造成了一种就是因为我们从穷到富这个变化过程当中整体上审美是不自信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可识别性很强,这个建筑一定能表达出一种意思。所以建筑师在给甲方表达这种意思的时候,往往是用一种隐喻,这种隐喻越清晰,甲方越能感受到这东西的时候,它被批准的这种机率越高。

不自信怎么办呢?虚张声势,对吧?虚张声势的话就是高大上了,这个房子大家看,它基本上的功能实用功能就是底下红的加上后面那一块,但它的体量是比那个感觉要大一倍;深圳的市政厅,所呈现的都是比它原本需要的功能大很多倍的一种状态。当你自信的时候肯定就虚怀若谷了,所以这两个虚字所代表的含义是有很大差别的。大家讨论很多的就是央视这个大楼,当这个这个大楼的设计者库哈斯来到中国的时候,受邀去参加这个竞赛的时候,他一看他就明白了中国需要什么,要高大上、要奇怪、要虚张声势!他没有那么媚俗,他有能力也有技巧能做一个让你觉得不是那么媚俗的建筑,但同样是一个所谓高大上所谓奇奇怪怪所谓夺人眼目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实际上的造价是比在一个正常建造方式下做的同样面积的造价是多了一倍,我们知道那个哈利法塔,就是世界最高楼,那个塔的造价是70亿人民币,50万平米,这个是140亿人民币,整整多了一倍,钱花在哪儿去了呢?就花在这个结构上,我们底下还有一个大砣,专门平衡这房子不让它倒!

下面我举两个案例,解读一下我今天演讲的主题——《自省的建筑实践》。

所谓自省,就是我们必须会自我反省,孔子讲 吾日三省吾身,这三省吾身的意思,就是我们必须能自我调节自身对外界环境的一个认知。

新加坡1965年成立国家的时候,遇到一个最大问题是怎么建立新加坡认同感?大家看到这个鱼尾狮,是当时新加坡政府建的这么一个雕像,就是跟大家讲了一故事,就是狮城从哪儿来的呢?是因为早期的新加坡人到这儿来的时候,遇到这么一个鱼尾狮,然后这个就像我们龙的传人一样,有了一个根,这根的存在对于一个国家认同感的建立有很大作用。光有鱼尾狮还不够,我们还得建这个城市,这个城市怎么建?是新加坡人当时讨论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当时因为都是有华人、有马来人、有印度人、有英国人、还有其他欧洲人,多元种族的一个国家是无法从一个简单的其他文化里面去找到一个元素建立新加坡认同感,于是新加坡采取决定,就是找世界上各地的大师到新加坡,来做这个城市,做了一段之后,突然某一天发现,我们从海上到新加坡来的时候,新加坡像个海市蜃楼一样,这些建筑跟新加坡这个热带岛屿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这些建筑所建的方式,跟这些建筑师们在他们本国建的方式一样的,并没有针对热带这个岛屿来发生任何对话。在热带盖房子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很简单:遮阳、避雨、通风,于是新加坡建筑师开始围绕这个主题做了这样的房子,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房子的时候,我们会认识到,新加坡人开始关注自身生活方式以及用一种时尚的方式解决这种生活方式,当我们看到这种建筑的时候,我们知道新加坡人开始了解新加坡了,一个简单的节点,解决了高层建筑里面通风避雨的一个功能,你看这个窗户开窗是横向往上开的,而不是那种简单那样,因为这样的话,风是可以进来的,但是雨是进不来的。这是一个我们叫townhouse,排屋,这个排屋,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在热带盖房子跟在美国盖房子一个很大区别,这里面基本颠覆了我们传统对排屋的一个理解,里面你可以感觉到热带这种氛围,很通透,通透是热带建筑里面必须具备的一个状态,在热带的这个环境下,我们洗澡的时候,下雨跟不下雨没区别,于是乎这淋浴间也不需要有顶,这种思想打开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建筑设计可以有很大的一个空间,然后,我们刚刚讲遮阳板,那这个建筑所反映的是把热带空间的这种思维放到一个高层建筑里面来,包括垂直绿化,我们这一看就是一个新的城市认同感,专门属于新加坡的,跟我们早期看的那个图片里面那种高楼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二个案例,我想说的是香港,大家知道香港是土地少人多,密度很高,基本上不需要建筑师,因为你的土地面积这么小的话,你就把标准层摞起来就完了。所以这个是一个概念,你空间不够大所以你要多功能,所以这张图可以代表香港的议题是什么,是一个标准化情况下又可以允许多样性的。于是围绕这个课题所展开的一个讨论在建筑设计上所反映出来的就变成非常有意思了。我举一个案例,是一个我的好朋友,叫Gary Chang,他做了一个他自家的宅子,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面,就是有大窗户这个,在中间这个位置,这是那建筑的平面,左上角那个房间是他父母亲的,下面那是他两个姐姐的,那个上面右上角的是他自己的房间,然后底下有卫生间,有厨房,还有一个小走廊,这个房子多大面积呢?4乘8 ,32平米。这32平米的房子在我们现在都是微居了,对吧?我们的小户型是60平米 。这是他出生的时候,他住在这儿,然后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父母亲搬出去了,他姐姐也搬出去了,这个房子成为他自己的时候,他突然想到这个房子应该怎么做才能更有意思,于是他像做城市一样做这房子,然后他一想,不对,我一个人不能同时占有两个功能,于是他把这个空间通过不同组合,来解读在标准化情况下怎么产生不同的效果,他有沟通,他了解了大的背景,于是在这里面背景下做方案的时候,他就能切入到一个实际的问题。

下面我有三个案例解读一下我对这个反思是什么一个概念。

这是一个在玉龙雪山脚下的一个房子,这个房子是个私宅,这个私宅的阳刚气很重的,玉龙雪山脚下,我们想盖一个房子的话其实是很困难的,这个解决答案是什么呢?通过阴气来平衡这阳气,所以这里面很大的水面,包括围合,用树的木头、山上的石头、雪变成水,这边没有任何装饰都是跟自然一个谐和的一个过程;第二个项目是叫针灸疗法,用我们传统的中医理论来帮助我们理解现代建筑跟传统空间环境的一个关系问题,就在没有我的建筑介入之前,是这么一状态,然后通过连接,通过这建筑的一个多功能的介入,我希望解决的是一个把那个村落激活的一概念;第三个案例就在我们北京郊区,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是个书屋,叫篱苑书屋,可能网上大家也看到过,就是通过当地的材料,用一种很现代的方式解决一个在当地那个地方我们平时感受不到那种空间体验,从而给大家带来一种对建筑的新的一种了解,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一种解读。这最明显的材料就是这种柴火棍,这是当地的一种材料,我是希望通过这种柴火棍的这种质感的利用,然后做一个非常不端着的那么一个像刚才讲的那种建筑,然后大家都很亲近它,然后同时解决冬天怎么取暖、夏天怎么乘凉的这么一过程,这个是一个过程,就是水上温度比较低,然后通过这个室内的上面玻璃那个高温把这个冷空气吸进去,然后从窗户再出来,从而达到这个夏天乘凉,冬天取暖是这个相反的过程。我们没有做任何处理,所以这建筑上面是可以长植物的,然后鸟是可以做窝的,然后它某一天是可以消失掉的,书是大家捐的,所以每个人都有参与感,每个人都有拥有这图书馆的感觉。

这就是我理解的自省的建筑,谢谢大家。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李晓东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